Dn研究三、麦积山石窟北周造像的特点及成因麦积山北周佛像继承了北魏晚期和西魏时期造像典雅秀美的艺术风格。如佛像作成俯首下视的动态,显示出沉静、庄重而谦和的神情菩萨具有温柔、善良、智慧、恭顺和淳朴的神态,北周晚期菩萨由于其重心的偏移,有多变的身姿,表现了少女活波、可爱的性格。同期的佛与菩萨面部五官的处理很有特点,目艮、鼻、嘴较集中,眉弓的位置在头部二分之一处。塑造手法写实。佛、菩萨的各种服饰表现出轻薄贴体的质感。衣纹处理的自然、流畅、生动,如“曹衣出水”。造像的局部和细节塑造注重真实并具装饰性处理。如佛像袈裟覆盖于座前的“裳悬座”是北魏时期中原和南朝造像的主要样式,麦积山在北周的佛造像中沿用了这一样式,所不同的是北魏时期的衣裾塑造比较厚重、写实,而北周第62窟佛像的衣裾浅显而层次丰富,细密对称的褶襞起伏简洁有规律,具装饰美感。菩萨佩戴的花冠、连珠缨络、项圈、臂钏等饰物的局部刻画精致,使造像显得雍容华丽,与北魏造像注重整体的写意性手法有很大差别。
麦积山北周佛像的服饰有褒衣博带式、袒右肩式、通肩式、双领下垂式四种类型。并以通肩袈裟为多,其次为袒右式或双领下垂式袈裟。这些不同服饰都以在佛左肩外侧显露袈裟衣边为其显着特征。这种样式,最早见于麦积山北魏和平元年至孝文帝太和中期的第69摩崖龛佛像和南朝宋元嘉十四年(437)金铜佛像,以及北魏(45 7)石雕佛坐像等。由此可见,产生于麦积山北周时期的这种“新样式”是北魏孝文帝改制前佛像常见的样式,改制后逐渐消失。此时再出现,是受当时的北朝复古潮流的影响。
垂于腹、膝部二道样式,双肩垂挂一串联珠纹缨络,裙腰多外翻。均不见于同时期其它地方的造像中。现存传世陈太建元年(569)所铸铜造观音立像,头戴的宝冠、颈圈、披巾垂于腹膝二道的形式以及下身着裙,裙腰外翻等,与麦积山第62、26、12窟菩萨像极为相似。
麦积山北周成熟期造像具装饰性,特别是细部刻画真实精美。但是对佛像头部发型的塑造,却与北魏时期一样,均处理为薄层光面。这种光面发式也见于南、北响堂山、天龙山石窟和四川、长安的佛像,是当时的一种流行样式。
麦积山在西魏中晚期的造像已受到来自于四川地区萧梁样式影响。在北周时期又受到长安造像模式的影响,而长安模式是在直接吸收了南朝样式的同时又融合了北齐造像的某些特点后形成的。麦积山北周造像出现的不见于上述两地造像的特征,一是继承和发扬了麦是进一步挖掘了早期南朝造像的某些独特样式,而这种挖掘性的创作是顺应当时佛教造像之复古潮流的。